我童年时期的产业道路大部分是山路或者是乡间小路,那个时候台北城还没有大规模的地下化,所谓的产业道路也不一定是用于物资生产运输,还有很多其实是偏僻住户的私人道路或是沟通小型聚落的隐蔽通道。这些小径通常没有行政部门拨经费进行养护,路况多半维持得不怎幺样,走在其中常常伴随着危险和不便。
但反过来说,这样的小路却也充满着自然与惊喜,在山间它常是云木葱茏,在平地它又是天垂野阔。当你想放飞自我的时候,在产业道路上骑着单车闲晃或是漫步登山其实还满惬意的,偶尔说不定还能找到一两个只属于自己的私房景点。
当台北市进入全面地下化以后,产业道路⋯⋯或者说是产业通道的型态就产生了相当大的变化。在地下城中没有不见人的空山,没有休耕时的离离青草和着野烧,现在的产业道路和以前比起来更为单调乏味,它只是一条用混凝土砌成的拱顶隧道而已。照明不足、阴冷而且潮湿,哼着歌散步在产业道路上的悠闲已经是一场遥久逝去的轻梦,而在这一长串的幽晦背后,所有产业道路的终点都指向了一条地下运河。
为了利用水运减少摩擦阻力以降低运输耗能,通往黑叶群窟及工业区的大规模运输系统用的是小型地下运河,运河的流向分成一来一往两条,动脉与静脉泾渭分明。河的两旁有少量的分支和小型码头,码头边泊着一连串的平底驳船,船面几乎与水面同宽。
Loading...
未加载完,尝试【刷新】or【退出阅读模式】or【关闭广告屏蔽】。
尝试更换【Firefox浏览器】or【Edge浏览器】打开多多收藏!
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,可以切换电信、联通、Wifi。
收藏网址:www.seahobook.com
(>人<;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