反切法最早纪录在” 大宋重修广韵”中有纪载。其中有二个原则
上字取声母,下字取韵母 /上字辨阴阳,下字辨平仄
专用在方言的注音部分,有学者认为在明朝中叶就有确定的型式。但却要等到清朝初年才有书可考。
以下为今日(2014)可找到的资料:
拍掌知声切音调平仄图(廖纶玑着 约在康熙39年 西元1700年出版):
又称为拍掌知音。原始版本中,已经具备十五音发音,虽然与今日的十五音有所差异,但可说基本原形已经确定。
康熙字典(康熙55年 西元1716年):
多项文件内有提及在字典内有相关章节。但笔者找不到正确篇章。
渡江书十五音(康熙55年 西元1716年 作者:不详):
其中不但十五音子音(书中称为音歌)齐备。基本的三十个母音(书中称为字祖)也确定。这三十个”字祖”直到今日改变都很少。书中采取字祖与附音分别的方式。以笔者想法是非常实际。
汇音妙悟(嘉庆五年 西元1800年 作者:黄谦):
其中分为”韵母”五十字、”声母”十五字。也出现巧思”三推成字法”。
PS:翻阅相关资料,知道黄谦的著作受到其叔父"黄大振"对于闽南、台湾的游历与语音研究引响。于是也邀请黄大振出现在另一本作品"大语符纹路 三座厝"内
http://www.popo.tw/books/81291
Loading...
未加载完,尝试【刷新】or【退出阅读模式】or【关闭广告屏蔽】。
尝试更换【Firefox浏览器】or【Edge浏览器】打开多多收藏!
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,可以切换电信、联通、Wifi。
收藏网址:www.seahobook.com
(>人<;)